机电商会通讯第134期
2020-08-24 13:54:56

万丰钻石E4P发动机获颁CAAC型号认可证(VTC)

     近日,中国民航局航空器适航司向奥地利钻石发动机公司(AUSTRO ENGINE GMBH)颁发E4P发动机型号认可证,证件编号:VTC0252E。
    E4P型发动机为E4发动机的衍生型,其发动机本体硬件与E4发动机相同,具有1991立方厘米排气量的4汽缸、四冲程重油活塞发动机,液体冷却,装有共轨高压直流喷嘴,涡轮增压器,减速比1:1.69的齿轮箱和电子发动机控制单元(EECU)。

 Austro Engine公司成立于2007年,为世界各地的民用和非民用客户提供喷气燃料活塞发动机AE 300/AE 330(E4-系列)的创新解决方案,并为无人机应用提供经过验证的旋转发动机AE50R-系列。
     以E4系列重型燃油活塞发动机为基础,Austro Engine是通用航空公司的主要喷气燃料活塞发动机生产商,它的系列发动机已经应用于先进的钻石飞机DA40、DA42和DA62型飞机中。安全可靠的全球运营,超过1,500台发动机有超过100万小时的安全可靠的全球运行数据。


 

三花汽零波兰新生产大楼隆重开幕

      2月18日,波兰蒂黑,三花工厂举行了隆重的新生产大楼开幕仪式。新大楼的建成是三花汽零战略性发展的新举动,在波兰工厂生产汽零产品,扩大海外汽车部件业务。新大楼的主入口举行了剪彩仪式,三花亚威科总经理Gerhard Teschl,三花亚威科HRD Dariusz Krzeminski,三花亚威科蒂黑工厂总经理Grzegorz Gonet,三花汽零蒂黑工厂总经理Robert Krupa,以及团队的其他成员参加此次开幕式。 
     开幕式同时举行了相关会议,项目经理Marcin Michalik作了发言。剪彩仪式后,工艺和产品工程师Mateusz Borkowski介绍了相关产品和工艺。随后,三花汽零蒂黑工厂总经理Robert Krupa带大家参观了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两条生产线,及新大楼的其他区域。经过近一年的辛勤工作,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并得到了管理层的高度认可。 
     三花汽零新生产大楼位于三花亚威科波兰蒂黑工厂内,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设计容纳4条生产线,计划一期投产热力膨胀阀和电子膨胀阀,二期投产Chiller。 
     新大楼设备齐全,拥有内部环境自清洁的自主通风系统和防静电地面,可确保三花汽零产品如膨胀阀等的清洁生产,满足欧洲客户的严格要求。新大楼计划2019年5月开始生产Modine的电子膨胀阀。到2019年底,戴姆勒、大众、沃尔沃、法雷奥和马勒等客户的产品也将相继投产。 
     去年3月,新生产大楼的项目启动,项目工期紧,要求高,综合难度大。其中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在布满生产线的三花亚威科工厂内腾出面积1000平方米的空场地,这涉及整个工厂的重新布局,包括转移生产设备,租赁新仓库,以及设计新的物流路线。而从工程管理的角度来看,最艰巨的任务是有效协调所有外部公司,以保证按时按规完成新大楼建设。 

 

盾安环境“微阀器件与阀体组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近日,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揭晓,盾安环境发明专利“微阀器件与阀体组件”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据悉,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评选并颁奖,是专利领域颁发的最高奖项。得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认可,具有国际影响力。评奖标准包括四个方面:专利质量、技术先进性、运用及保护措施和成效、社会效益及发展前景,不仅强调专利技术水平和创新高度,同时注重在市场转化过程中的运用情况。
     盾安环境“微阀器件与阀体组件”专利属于微电子机械技术,为微流体控制中的关键器件,是近年来国内外竞相部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被全面用于电子膨胀阀、MEMS 思服阀两大类产品上,具有高效、低耗、可靠、微型、智能的优势。盾安环境依托此专利技术,已为国内外多家企业提供了流体控制解决方案。
     同时,该专利在驱动机理上实现突破,用电热驱动来代替传统的电磁驱动,技术上位于国际前列水平,其超高的技术可靠性,以及领先的节能环保优势,为我国制冷阀件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提供强有力的竞争力。
     建筑能耗中,空调耗能占总能耗的20%,“微阀器件与阀体组件”的推广应用,可实现每1000万套节省42.8亿度电,折标煤52.7万吨(当量值);MEMS电子膨胀阀寿命约为100万次,约是普通电子膨胀阀寿命的5倍,大大降低了普通电子膨胀阀件产品更换维护带来的资源损耗。
     目前,该专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冷领域,商用多联机、热泵等系统中,随着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在航空、军工以及医疗等对形状和性能要求更高的领域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娃哈哈设立智能机器人公司

     娃哈哈进军智能制造再出新招。昨天从娃哈哈传来消息,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新组建设立,将致力于智能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
     注册信息显示,浙江娃哈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注册在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娃哈哈投资控股。该公司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销售,比如磨抛机器人打磨机头的智能化控制。

     进军机器人领域,娃哈哈由来已久,并有了相当的技术储备,而不是趁热点、赶风口,或一时心血来潮。从自制模具起步,到自主开发饮料生产线、工业机器人,打造全国首批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娃哈哈在智造领域越走越宽。近年来,智能技术与产业结合成为发展大势。娃哈哈在饮料行业中大力践行制造强国战略,先后成立了精密机械公司、机电研究院等科研和生产机构,致力于智能化饮料生产线、智能装备产业化研究,已经拥有了一支具备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科研队伍,承接了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这次在此基础上,再新成立智能机器人公司,无疑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又增添了一块有分量十足的“砝码”。
     从饮料业延伸产业链,进军智能装备制造领域,将成为娃哈哈转型升级、培育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次成立机器人公司也验证了娃哈哈掌门人宗庆后说过的话:“娃哈哈坚持食品饮料主业不变,但会向产业链延伸,积极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
     在201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精彩亮相以来,娃哈哈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已开发了高位高速码垛机、套标机、贴标机、理瓶机等输送包装机械,研发了采用机器人技术解决箱型物品自动装车的问题,包括并联机器人系列、串联机器人系列、平面关节机器人系列、机器人码垛工作站、桁架式码垛机器人。对于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娃哈哈也已进入实验性开发阶段。
     据预测,到2023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31亿元。作为中国饮料业的巨头,娃哈哈的这次“跨界”,让业界有了新期待。

吉利与戴姆勒组建合资公司研发新一代smart车型

    传闻已久的“吉利联姻smart,打造吉利牌smart轿车”的消息,终于有了新的结果。
  今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戴姆勒股份公司正式对外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smart具有独特品牌魅力和核心价值,发展势头良好,这个合作项目充满希望与挑战,对双方都具有非凡意义。”在签约仪式现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此表示,“我们将充分尊重smart的品牌主张,精诚合作,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佳出行体验。”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兼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集团全球总裁蔡澈博士也表示,“对于全球220多万车主而言,smart品牌是引领都市出行的代表。在smart品牌多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期待与在电动车细分市场上具有雄厚实力的吉利控股进行合作, 共同设计、研发下一代smart电动车型。”
  根据合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
  合资公司董事会将由6名成员组成,双方各委派3名。吉利控股方的代表分别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和吉利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CFO李东辉。
  据悉,作为整体新车型研发规划的一部分,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
  在2022年推出全新车型前,戴姆勒将继续在法国汉巴赫工厂(smart EQ for two)和斯洛文尼亚新梅斯托工厂(smart EQ for four)生产现有车型。
  同时,汉巴赫工厂将在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网络中发挥新的作用,将被用于生产梅赛德斯-奔驰EQ品牌的紧凑型电动汽车。梅赛德斯-奔驰将在汉巴赫工厂投资5亿欧元,并将充分应用现有员工丰富的生产制造经验。
  众所周知,2018年2月,吉利集团入股戴姆勒,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同年10月,吉利集团与戴姆勒组建高端专车出行合资公司。今天宣布共同发展smart品牌,是双方在短短一年之后的第三次重大合作。
  事实上,从全资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开始,吉利先后收购了英国伦敦出租车公司、马来西亚宝腾49%的股权以及路斯特51%的股权,同时还收购了美国的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可以说,在海外扩张的道路上,吉利一直没有停歇过。
  就像在早前采访中李书福所说的,“21世纪的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也面临来自于非汽车行业公司的挑战,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为了主动抓住机遇,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

 

我国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继续暂停加征关税

    为落实中美两国元首阿根廷会晤共识,继续为中美经贸磋商创造良好氛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法律法规,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从2019年4月1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继续暂停加征关税。暂停加征关税措施截止时间另行通知。
  2018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从2019年1月1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暂停加征关税3个月。今年3月美方宣布对2018年9月起加征关税的自华进口商品,再次推迟提高加征关税税率,在另行通知之前加征关税税率维持10%。对原产于美国的汽车及零部件继续暂停加征关税,是中方对美方推迟提高税率措施的积极回应,是为促进双方经贸磋商采取的实际举动。我们希望,美方与中方一道共同努力,加紧磋商,朝着终止贸易摩擦的目标作出切实努力。

 

浙江出台对非经贸合作四年行动计划

     在越来越多的浙商眼中,非洲大陆正成为一片投资创业的热土。带上先进的生产设备、现代化企业管理经验,他们到非洲创业创新,布局批发零售、建筑、制造等产业。
     本月初,浙江省商务厅出台《浙江省加快推进对非经贸合作行动计划(2019-2022年)》,鼓励和引导更多浙江企业家“走出去”,到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去,与非洲国家政府和市场主体互利合作。计划提出,力争到2022年底,浙江省对非贸易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对非累计投资力争达到40亿美元,支持企业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合作发展示范工程、示范项目。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加快推进浙非经贸合作,是浙江省贯彻落实中非合作“八大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浙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现实需要。
     浙非经贸合作将会怎样改变浙江和非洲?从省商务厅发布的浙非经贸合作十佳案例和战略平台等奖项中,不难一窥究竟。
     浙江产业填补非洲空白
     深耕非洲市场10余年,华立集团的抗疟药如今已在非洲销售2500万人份,也因此入选了此次的浙非经贸合作十佳案例。
     早在2006年,华立集团的抗疟药“科泰复”最先在乌干达、塞内加尔上市。彼时,许多非洲穷苦百姓饱受疟疾之苦,却因缺乏相应的药物,病情无法控制,其中包括不少妇孺老人。
     “科泰复”上市后很快以其低价高效,成为当地百姓口中的“中国神药”。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介绍,次年“科泰复”又进入全球基金推荐采购抗疟药产品名单。如今,华立的抗疟药产品已覆盖非洲27个国家。
    眼下,华立集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从“产品进非洲”走向“产业进非洲”。去年,汪力成在非洲考察后决定在2019年启动建设规划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北非工业园。这一园区预计吸收300家制造业企业,涵盖服装业上游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等,目标是带动非洲8万人就业。
     “非洲大部分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汪力成说,而浙江在日用品、纺织品、小五金等轻工消费品领域的产能大、竞争力强。这就意味着,浙江在日用品、纺织品、小五金等领域的“富裕产能”,在非洲不少地方还能“填补国家产业空白”,所以双方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当然,浙企在非洲投资不是转移落后产能,更不会带去污染。”绍兴米娜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魏长军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埃塞俄比亚的Sebeta市,他和当地合作伙伴建设了占地156亩的印染厂,采购的设备全都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品牌。不单如此,这一印染项目还配备了一套符合欧盟标准的污水处理设备,可日处理污水2500吨。
     此举让魏长军一下子就赢得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国际品牌的一致认可。这也为米娜纺织下一步推进印染厂二期项目奠定了基础。魏长军说,接下来他将增加数码印花机、针织圆机等设备,让埃塞俄比亚工厂能够承接更多订单。
     在纺织企业云集的绍兴柯桥,绍兴米娜纺织有限公司或许“名不见经传”。然而,在埃塞俄比亚,它可是颇具名望。这些年来,魏长军先后在埃塞俄比亚投资了木材、纺织、印染等产业,还收购了一家因亏损濒临倒闭的当地国有纺纱厂,让其焕发新生。
     摈弃“短、平、快”的投资理念,魏长军扎根非洲,在这片热土上迎来了自己事业的第二个春天。让他自豪的是,在自己的技术团队的培养下,米娜纺织为埃塞俄比亚培养了第一代纺织工人。
     种粮技术让玉米产量增一倍
     在世界缺水最严重国家之一的吉布提,年过半百的Jamal博士在当地水利和卫生局已经工作了30多年。他毕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吉布提百姓喝上优质、卫生的水。几年前,一支来自中国浙江的水利工程队来到吉布提,让他看到了希望——他们便是来自浙江企业中地海外水务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跨境供水项目的施工队。
     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跨境供水项目是中国、吉布提、埃塞俄比亚三国政府共同合作推动的东非区域内互联互通项目。2013年,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中地海外水务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承包商,进入埃塞俄比亚进行实地调研。
     项目现场负责人李大起表示,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吉布提不仅缺水严重,而且饮用水卫生条件不达标、含盐量高、硬度高,导致许多民众患有肠道疾病、结石症等。他说,在吉布提绝大部分家庭没有自来水,用水要到定点的供水点取用。李大起曾看到,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提着几乎有半人高的水桶行走数公里,前去供水点取水。
     2015年3月,供水项目开工。李大起和他的同事们在埃塞俄比亚一处水源地钻28口深井,铺设370公里的管道,将干净的水输送到吉布提市。在两年的项目设计、采购、施工过程中,中地海外水务有限公司利用中国技术和产品,推广中国规范和标准,以良好的项目质量和进度赢得了吉布提百姓和政府的认可。
     2017年6月,项目按期完工并顺利通水。李大起至今仍记得,那天在吉布提市,人们举行盛大庆祝活动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像这样的供水项目,目前在非洲由‘中地’实施的不少于30个。”他说,在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许多非洲国家都能看到同事的身影,他们正努力让更多非洲百姓喝上干净水。
     中地海外水务有限公司在非洲深耕自己的本业,而浙江矿业企业华友钴业却跨界做起了农业。对此,华友钴业投资管理部副部长徐学良表示,无论他们在非洲做什么产业都始终本着一个理念——那就是,“在哪里投资,就要为哪里做出贡献”。
     早在2006年,华友钴业就开始在刚果从事钴铜矿产资源的开发。“这些年来,我们积极援助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捐款资助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徐学良说。然而他们发现,解决粮食长期不能自给的问题才是当地的头等大事。于是,华友钴业决定在当地开展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
    在考察时徐学良发现,玉米虽是刚果百姓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但他们的种植技术水平却较低。和当地人一打听,在刚果当地玉米亩产300公斤已经算是高产,而在中国,玉米普通亩产量都有八九百公斤。徐学良认为,除了气候、降雨量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工具匮乏、生产技术落后是当地粮食作物低产的重要原因。他说:“相较于粮食援助,尽快帮助刚果农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才是解决他们粮食问题的关键。”
     2011年,华友钴业和卢本巴希大学合作在刚果成立农业公司、建设示范园区。2012年底,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华友钴业在浙江大学的支持下开展中国先进农业技术的展示、示范和培训。如今,园区建设有粮食大田、蔬菜区、畜牧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太阳能发电灌溉系统。经过6年多的运行,园区在粮食、蔬菜的良种培育、高产及规模化养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应。最让徐学良高兴的是,示范区的玉米亩产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卢本巴希大学的大学生们纷纷来此实习取经。
     搭建平台展开全方位合作
     今年1月,卢旺达发展署副部长带领该国30家重点咖啡商访问阿里巴巴总部,深入学习电商业务知识并和中国商家对接。这已经不是卢旺达考察团第一次赴浙江学习电商经验。
     其实就在1月上旬,卢旺达的另一个访问团也曾到访“中国淘宝第一村”临安白牛村,了解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山核桃是如何触网销售的。当时卢旺达农业出口发展局的乔治·威廉·卡勇拿着一包山核桃仁说:“互联网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让农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短短一个月里,就有两个访问团来浙江考察电子商务,足见阿里和卢旺达政府大力推进eWTP(电子世界贸易平台)建设的决心。去年10月31日,阿里巴巴集团和卢旺达政府签署备忘录,双方要合作共建非洲首个海外数字中枢。作为数字化平台,eWTP将帮助当地特色产品出口,为此阿里正组织卢旺达政府、青年开展各种电商培训。今年上半年,阿里巴巴还将为卢旺达开设天猫卢旺达咖啡国家馆。
除了数字经贸平台,浙非经贸合作呼唤更多信息平台、展会平台、产业园区平台等。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将在非洲举办多个自办展,填补市场空白,大力支持企业抢抓非洲市场机遇。同时,在园区平台建设方面,鼓励浙江企业在非抱团发展,引导有资质的企业建设境外工业园区。
     浙江企业走进非洲,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发展带去重大机遇。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分析,以进出口贸易为例,2018年浙江从非洲进口5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同时,浙江与非洲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更趋多元化,对非出口商品构成逐步从纺织、服装、箱包等轻工产品为主,向机电产品、汽车零配件等工业制成品和成套设备并重转变。这很大程度上说明,在与浙江的贸易过程中,非洲各国正逐渐构筑起自己的工业产业基础。此外,浙江从非洲进口的货物既有资源类产品,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非洲特色优势商品,如南非的红酒、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等。
     据悉,省商务厅将建设“一带一路”非洲站,形成合作纽带;建立一系列园区,助力企业在非洲发展;创设阿里巴巴“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帮助当地人创业;支持“中非民间商会”做大做强,增加民间交流;打造“中非研究院”智囊团,为浙江民企提供智力支撑;开展一系列人文交流活动,推动浙江影视作品走出去等6个方面深入推进浙非经贸合作,让浙江在非洲市场上寻找空间,进一步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对非合作中争当“排头兵”。
  声音 “走出去” 也要高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浙江企业到海外进行产业布局,投资的区域也不断拓展。这其中,非洲、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逐渐成为投资热土。如何引导浙江资本有序地走出去,让浙商和投资国实现双赢,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浙江企业走出去,某种意义上,代表的是浙江乃至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因此,浙江民企“走出去”应该是具有示范效应的制造业项目。唯有如此,这些企业才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中国制造的影响力、美誉度和竞争力。浙江加紧在海外布局先进制造业,也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奠定产业基础。
  实现高质量的“走出去”,浙江民营企业还需“抱团”,以产业链的形式对外投资。有企业家认为,目前浙江到非洲等地的投资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聚合作用。对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防止浙江企业在国外进行同质化竞争。
  实现高质量的“走出去”,还需加强制度供给。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呼吁尽快制定和出台《对外投资促进法》,统一和规范境外投资的“鼓励措施、审批程序和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
  一方面保障企业“走出去”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政府也还需做好服务和规范行为。同时,建立中国与企业投资所在国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国际政策的协调,签订投资保护协议,从法律层面有效保护在境外的中资企业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机电商会通讯第135期
下一篇:机电商会通讯第1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