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jiang Chamber of Commerce for Import & Export of Machinery & Electronic Products (ZJCCME)
方正电机一季度营收增长9.22%,加速布局机器人关节业务
4月15日,方正电机发布2025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25年方正电机一季度营业总收入为5.3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482.43万元,实现2年连续上涨,同比上涨9.22%。2024年公司多功能家用缝纫机电机年产400万套,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75%。
政策护航叠加技术突围,筑牢新能源电驱与汽车电子增长基石
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行业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快速扩容:欧盟明确2035年禁售燃油车,美国规划2030年电动车占比50%;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1288.8万/1286.6万辆,同比增34.4%/35.5%,出口首破200万辆,市场占有率40.9%。政策层面,国家及浙江出台专项规划推动驱动电机国产化与集成化技术攻关,全年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系统装机量775.8万套、同比增41.72%,方正电机等企业跻身出货量前列,行业技术迭代与份额集中趋势显著。
2024年汽车电子行业随电动化、智能化趋势加速渗透,作为提升汽车安全、舒适、经济性的核心技术,其在整车成本占比持续攀升,预计2030年达49.55%。我国汽车电子虽起步较晚,但在新能源车、无人驾驶及车载信息系统技术驱动下快速成长:2019年市场规模962亿美元(同比增10.07%),2020年达1029亿美元,预计2025年增至1412亿美元,呈现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容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
四大事业部协同发力驱动电机出货70万台
2024年方正电机实现营收24.74亿元,依托数字化工厂与人才体系,四大事业部协同突破。微特电驱事业部完成百得空压机电机首柜交付、延峰4个转子项目量产,家用缝纫机电机多系列高压DC马达投产,电动工具电机收入增69%;商用车事业部国六天然气控制系统配套主流重卡,全国产芯片控制器供无人机,氢/甲醇发动机控制器完成多车型匹配;电子事业部深圳基地获"国家小巨人"企业资格,与徕芬合作个护产品,与创鑫激光开拓激光业务;新能源电驱事业部出货驱动电机70万台,承接蔚来、小鹏等多个定转子项目,与德国原博世团队签订EHPS双元电机电控开发协议。
加速布局机器人关节领域,形成高新技术研发优势
方正电机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导向,加速布局机器人关节及电动飞行器驱动系统等高潜力业务。2024年人形机器人关节产品进入客户开发阶段,累计申请相关专利33项(已获批2项);2025年3月获某客户电动飞行器驱动系统开发定点,目前项目有序推进。依托研发资源平台,公司实现创新设计与工艺制造深度融合,突破传统技术边界,为多维度业务拓展奠定技术基础。
方正电机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持续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2024年研发费用达1.78亿元,同比增长5.91%。全年累计授权专利109项,含国际专利4项、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5项,覆盖电机控制、材料工艺等核心领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技术储备,为产品升级及新业务开拓提供坚实支撑。
全链绿动绿色制造进阶之路
方正电机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践行绿色制造。产品研发时,借生命周期评估(LCA)优化结构与选材,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环境影响。生产环节,持续升级工艺,驱动电机生产线引入新型节能电机与高效冷却系统,降低生产耗电。能源管理上,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德清基地2024年新增4兆瓦光伏装机,减少对传统电网依赖,降低碳排放,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助力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
产能技术双驱动市场人才共赋能
2025年,方正电机将以战略攻坚为核心,从产能技术双轮驱动与市场人才协同赋能两大主线破局,系统推进多维度战略落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稳步增长!阳光照明,31.76亿元
4月22日,阳光照明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2024年,阳光照明实现营业收入约31.76亿元,同比增长3.2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03亿元。
年报指出,2024年照明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行业不利因素多,发展未达预期,竞争激烈,企业陷入“内卷”;另一方面,行业在困境中积极求变,展现出韧性与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市场增长:全球通用照明市场呈环增态势;二、技术创新:照明行业加大智能化、数字化研发投入,提升光质量与效率及用户体验;三、竞争格局:行业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大型企业有望提升行业集中度;四、发展趋势:智能家居迅猛发展,智能照明市场空间巨大。
对此,阳光照明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公司积极施策,通过实施价格分层优化策略,构建“中国+东南亚”双生产中心模式,并加大对技术创新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入,以有效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年5.3亿支!横店东磁一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二
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圆柱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在2024年全球18650型号的圆柱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榜单中,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位列全球第二,成为该公司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注脚。
为实施“做强磁性、发展新能源”战略,横店东磁于2016年正式进入锂电产业,专注于圆柱型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近年来,公司聚焦小动力领域应用市场,自主开发了多款功率型和能量型18650电芯,能根据客户要求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目前,横店东磁已具备年产7GWh锂电池生产能力,产品涵盖18650和21700型号的三元圆柱电芯,广泛应用于电动二轮、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储能等领域,并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悉,2024年横店东磁锂电出货5.3亿支,2025年目标超6亿支。
诺力股份:牵手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开展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研究及产业化
4月16日,诺力股份与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为“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联合实验室”揭牌。
联合实验室将发挥诺力股份在智慧物流系统集成业务和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化优势,结合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在具身智能、运动控制、核心算法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的研发和持续迭代优化。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技术、人才及应用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具体包括:开展具身智能物流机器人的研发和持续迭代优化,推动智能物流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共同开展机器人相关技术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为智能物流机器人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联合对外拓展项目,推动智能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落地。
万安科技主办ESC国家标准修订研讨会
4月17日,由万安科技主办,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标准修订研究组第二次专题会议在诸暨召开。中汽研、一汽、东风、北汽、上汽、重汽、江铃、戴姆勒、长城、广汽、奇瑞、小米、奔驰、宝马、沃尔沃、大众、保时捷、丰田、日产、特斯拉、福特、捷豹路虎、恒创智行、智轩兴、博世、采埃孚等国内外知名车企、零部件企业及科研院所代表70余人参会。
会议围绕“标准适用范围及方法适用性、补充功能安全相关技术要求、ESC关闭要求、制定试验验证工作计划”等核心内容展开探讨,并达成了初步共识。后续,标准研究组将根据会议研讨情况,持续完善轻型汽车和重型汽车ESC系统在不同行驶工况下的一般要求、性能要求、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等内容,加快推进ESC强制标准的落地。
ESC在提高汽车主动安全性能和减少交通事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将ESC作为强制安装的安全装置。北京金万安副总经理李占明表示,ESC作为车辆防侧滑、防失控的核心安全系统,其技术标准强制化已成全球趋势,我国现行ESC标准为推荐性国标,本次标准修订是从“推荐性”向“强制性”升级,有利于减少因ESC性能差异导致的交通事故风险,助力我国新能源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
德创环保携煤气精脱硫技术亮相2025年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
4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联合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主办的2025年生态环境功能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市隆重召开。德创环保参加此次研讨会并与同行积极交流。
本次研讨会紧扣“生态环境功能材料创新引领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六大核心领域设置专题分会场(涵盖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前沿议题)。会议特别开设青年科学家专场,全方位助力青年科研人才成长。
在青年学者论坛中,集团副总工程师程新权博士发表题为《整体式煤气水解精脱硫技术》的口头报告。程博士从水解催化剂的结构优化、能效提升、工业化应用三个维度,系统解析了该技术如何通过高效催化反应实现煤气中有害成分的绿色转化,并显著降低建造和运行成本,创新性提出整体式水解催化技术。其成果革新了煤气精脱硫技术,引发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
此次研讨会不仅展示了德创环保在煤气精脱硫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还通过跨领域交流为绿色低碳技术路径提供了新思路。程新权博士的演讲内容进一步印证了整体式结构技术在复杂污染治理场景中的潜力,为后续产学研合作筑牢技术根基。
国泰萧星一项目荣获2024年度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
近日,2024年度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此次获奖项目共69项。浙江国泰萧星密封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凭借“氢能燃料电池柔性石墨双极板材料”这一项目,荣获2024年度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三等奖。
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是面向全国建材行业的综合性、权威性科技奖励,是建材行业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要依据和唯一行业途径。此次获奖,是对国泰萧星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
新昌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推进大会在万丰航空小镇举行
4月12日,2025新昌低空经济创新发展推进大会暨世界无人机大会分会场授牌仪式在万丰航空小镇举行,大会以仰望“新”空,“昌”响 未来为主题,擘画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应红,中国航空学会低 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院长赵嶷飞,法国欧洲科学院荣誉院士、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杨金才,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副局长顾青,民航浙江安全监督管理局局长秦刚,民航浙江空管分局副局长陈张海,宁波空管站党委副书记吴强等低空领域领导专家学者,全国低空领域知名企业,低空经济联盟成员单位,媒体代表出席大会。
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在大会致辞并宣布首条浙江新昌至山东莱西、新昌至越城低空航线正式开通。她围绕使命担当、创新驱动、合作共享三个核心点,阐述了万丰在低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布局和未来规划。万丰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依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以飞机整机制造为核心,集“机场建设、通航运营、航校培训、低空保障、航空俱乐部”等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样板,已成为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的新引擎。万丰愿与各界携手,深化产业合作,加快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普及航空文化,推动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全球通航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万丰航空与中国移动、北京东进航科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建低空融合飞行服务平台,打造多源融合低空飞行服务系统。
本次大会有力推动了低空经济产业的普及与发展,还为相关企业及业内人士搭建了交流平台。万丰将以“改变人类出行方式”为愿景,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与产业布局,加快eVTOL、电动飞机等航空器的研发突破,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低空服务,持续拓展城市空中交通、应急救援等多元应用场景,致力成为“通用飞机创新制造企业的全球领跑者”,为推动全球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 “万丰样本”。
玉环:传统制造中“长”出机器人产业
区位条件不够好、资源禀赋不够佳的玉环市,培育出一个颇具规模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截至去年,当地拥有机器人产业关联企业52家,产值达77.9亿元,比上年增长6.85%。
玉环传统制造业发达,拥有精密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等多个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具备较强的制造能力,且生产逻辑、产品品类与机器人产业相通。这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造基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和广阔的市场。
产业兴起离不开企业的内生动力。玉环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因势利导,自主转型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发展。
琦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派用机器人造机器人的火热景象——四轴scara机器人正在进行锡焊流水作业,六轴协作机器人精准抓取、贴磁瓦,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与此同时,桁架机器人接续下线,搭载工业母机快速运转。
深耕工业伺服系统领域20多年的琦星智能正逐渐实现从生产工业缝纫机关键零部件到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升级。“伺服系统是工业缝纫机的关键零部件,应用到工业机器人上,则是‘大脑和神经系统’。”董事长林子春介绍,企业在杭州、广州等地成立研发中心,前后投资1亿多元开展智能机器人相关产品研发。目前琦星智能的机器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电机装配、机床上下料、智能焊接、插件等各生产环节。
从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生产,全产业链支撑是玉环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最大优势,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保障。
在产业链上游,玉环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可以直接为机器人产业提供配套。浙江环动机器人关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接了国家部委的多个工业机器人攻关项目,研发的机器人高精密RV减速器实现了国产化突破。
将生产环节落地玉环,环动科技有自己的考量。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前置处理环节均可以由本地及周边企业完成,最近的一家配套企业就在同一工业园区。”
往下游看,机器人制造各部位生产企业的完整度,让玉环实现不出市便可组装一台机器人。浙江梵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攻机器人末端抓手,开发出300余种适配不同场景的智能抓手,企业的一个重要客户便是琦星科技。“我们的抓手配上琦星的机器人主体,便可作为一个完整的机器人产品输出。”董事长黄永杰介绍。
当地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浪潮,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而“自产自销”模式则提高了产业的发展效率。浙江玉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踏入这条赛道的初衷是完成自身智能化改造,发现周边中小企业同样有迫切的转型需求后,便从汽摩配零件制造商转身成为工业机器人成套解决方案服务商。当下,玉强机械将玉环中小企业作为主力市场,70%的产品实现本地销售,近年来企业产值每年保持翻番增长。
面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与前景,玉环市委、市政府顺势而为,着力提供要素保障。在刚刚落成的南湾智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园区内的部分商住用地正通过整体规划调整重新转化为工业用地,旨在为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眼下,产业园既吸引了本土企业集聚,又有精航(上海)智能科技、数字华夏(深圳)科技等链主企业在此成立机器人项目。目前全市共有在建机器人企业项目13个,总投资69.43亿元。
“玉环主攻机器人产业正当其时,由于起步早、有基础,已初步具备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整机制造的成链优势。得益于此,玉环的机器人产业集群入选了全省中小特色产业集群。”玉环市委主要负责人列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小目标”:争创国家级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到2027年,形成50种以上“机器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打造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精密关节模组制造引领地、智能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输出地、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先行区。
中国农机“出海”跑出加速度
浙江是我国农机出口大省,今年前2个月,全省出口农业机械同比增长33.7%。是什么让这里的农机“出海”跑出加速度?
在浙江永康一家老牌农机企业时,正赶上一场跨国洽谈会,企业负责人与肯尼亚新客户在沟通订单需求。眼下正值海外客户下单高峰,生产线上,铸造、加工、装配等每个环节都在全力运转,每隔4分钟就有一台农机包装下线。
差异化、个性化定制,让老牌企业不断拓展海外市场;而一些新兴企业也加力攻关,让农机加速出海。
在杭州某家智能化水果分拣企业,新产品研发正紧张进行。这家企业里研发人员占总人数三分之一,年初他们接到首个海外订单,大伙儿铆足劲儿,希望借助此次合作抓住机遇,打开海外市场。
除了东盟、欧盟等传统市场,今年,非洲等新兴市场也增长迅速。
在浙江农机对非进出口规模最大的金华,中非农业科创园正在建设,建成后园区将模拟非洲气候条件,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耕种方式等,筛选培育适宜的蔬菜、水果等作物品种,结合它们的生长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农机装备“本土化”改造。
为了加速农机“出海”,浙江一系列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展会供需对接等配套服务举措正在加速落地。今年,将继续组织全省农机出口企业到埃及、摩洛哥等国家参加农机展,并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销售窗口、售后服务点。
如今,浙江农机制造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近四分之三的企业都有农机产品出口海外。今年1到2月,全省农业机械出口额达28亿元,同比增长33.7%。
三部门发文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促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推动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万亿级产业。《意见》提出到2027年,先进技术装备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基本补齐,“长板”技术装备形成国内主导、国外走出去的优势格局。到2030年,环保技术装备产业链“短板”自主可控,长板技术装备优势进一步扩大,环保装备制造业从传统的污染治理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升级。
一季度浙江外贸进出口增长7.3%,增长贡献率居全国首位
4月16日,从杭州海关获悉,一季度,浙江省外贸进出口1.29万亿元,同比增长7.3%,对全国增长贡献率66.4%,居全国首位。其中,出口9707.5亿元,增长11.1%;进口3224.7亿元,下降2.8%;进出口、出口增速在东部沿海主要外贸省市中分别居第1、第2位。
对新兴市场进出口保持增长。一季度,浙江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7241.8亿元,增长7.8%,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56.0%;全省对欧盟、东盟分别进出口1943.4亿元、1904.8亿元,增长12.6%、13.2%。同期,浙江省对中东、拉美、非洲分别进出口1521.5亿元、1339.1亿元、981.7亿元,分别增长5.8%、2.2%、6.7%。
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升,劳密产品出口占全国三成。一季度,浙江出口机电产品4607.5亿元,增长13.5%,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7.5%,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出口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家用电器出口303.0亿元,增长17.3%;汽车零配件出口285.2亿元,增长15.6%;船舶出口66.1亿元,增长45.1%。同期,劳密产品出口2848.7亿元,增长7.5%,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30.0%,提升2.7个百分点。
能源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保持增长。一季度,全省进口能源产品2337.6万吨,增加10.9%。其中,进口煤1202.6万吨,增加22.3%。同期,进口高技术产品244.7亿元,增长39.3%。其中,进口高端装备、新材料112.8亿元、13.3亿元,分别增长77.4%、34.6%。
民营企业进出口稳中有升,外资企业增速好于全国。一季度,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1.05万亿元,增长8.4%,高出全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2.6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至81.1%。同期,全省外资企业分别进出口、出口、进口1643.2亿元、1040.6亿元、602.6亿元,增长7.8%、9.7%、4.7%,均好于全国整体水平。
新业态出口拉动增长。一季度,全省市场采购出口1291.9亿元,增长13.1%,跨境电商全业态出口822.2亿元,增长3.3%,分别拉动全省出口增长1.7个和0.3个百分点。同期,全省综保区进出口增长13.0%,高出全国4.6个百分点。
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7.6%至5116.6亿美元
海关总署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值同比增长6.5%至7372.3亿美元。其中,出口5116.6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7.6%,高出全商品出口增幅1.8个百分点;进口2255.7亿美元,同比增长4.2%(同期全商品进口额同比下降7.0%);贸易顺差同比增长10.4%至2860.9亿美元,高出全商品顺差131.2亿美元。
一季度,计算机、集成电路、汽车整车、手机、家用电器、汽车零配件、通用机械设备、船舶、音视频设备、液晶平板显示模组等机电重点品类的出口额均同比增长。其中,集成电路出口额连续17个月同比增长,3月当月157.6亿美元的出口额为近40个月以来的最高值;计算机产品出口额连续15个月同比增长,一季度累计增长6.8%;家用电器出口额连续12个月同比增长,一季度出口量值分别同比增长13.1%和8.7%;汽车出口量连续54个月同比增长,连续13个月出口量超过40万辆;3月当月,手机出口量同比增长1.4%,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趋势。
进口方面,一季度,集成电路和计算机产品进口额分别同比增长3.2%和85.0%,合计拉动机电进口增长6.3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计算机产品进口创118.5亿美元的月度新高,同比增长131.6%。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液晶平板显示模组等进口额均明显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