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商会通讯第29期
2020-09-16 15:30:31

鑫磊机电创新突围促升级

      这个五月,浙江鑫磊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好事连连,不仅新产品拿到了欧盟海关编码,顺利进入欧盟市场,而且紧扼发展瓶颈的反倾销贸易壁垒也终于解禁。“现在一个月的订单已经达到了5000万元,6月份基本可以恢复到欧盟反倾销以前的水平。希望2010年产值能达到10亿元。”说起今年的发展目标,董事长钟仁志信心满怀。

      面  

      鑫磊是中国最大的小型空压机生产企业,年产150万台空压机,其中80%出口欧盟,占据欧洲市场半壁江山。2008年3月18日,欧盟对中国小型空压机作出反倾销裁决,鑫磊被加征77.6%的高额进口关税。6月份,鑫磊就决定和意大利米兰的一家空压机制造公司合作建立工厂,由鑫磊提供零部件出口意大利,意大利厂家装配上市,鑫磊的产品价格在欧洲市场最高提升了50%。

      创  新

      初试成功并未让钟仁志沾沾自喜。“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了恶性竞争,这也是引来欧盟反倾销的根本原因。”鑫磊意欲依赖技术创新寻找另一条突围之路。

      背水一战的鑫磊先后研制出了旋转式空压机、涡旋式空压机以及螺杆式空压机等三种新产品,而应用范围也从原来以吸尘、车胎充气等家用为主迈向了更高层次,为造路、油田等大型设备配套。其中旋转式空压机不仅结构创新,体积小巧,而且更节能环保,噪音低精度高,处于世界空压机行业领先水平,填补了国际市场空白,连续使用寿命从以往的500小时增加到现在的1万小时以上。

      突  围

     “贴牌,主动权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做自有品牌,这是反倾销制裁给鑫磊带来的另一个深刻思考。现在,在国际市场上已出现了“鑫磊”品牌的空压机,鑫磊在美国设立了办事处,开始建立售后服务网络。同时国内的销售网络也在全面铺开,达到了几亿元的销量。

       今年3月21日,欧盟的反倾销壁垒解禁。而更富有戏剧性的是,反倾销一解禁,原来曾是欧盟空压机反倾销贸易战主诉方成员之一的意大利客商,居然也向鑫磊抛出了几亿元的订单。

       在欧盟的贸易大门关闭的两年时间里,鑫磊完成了产品革命性的技术改造,完善了内部精益化管理,进行了技术设备更新,自有品牌的谋略开始实施,国内国际市场网络同时铺开。而当这扇大门打开的时候,也正是鑫磊能量积蓄喷薄而出的时刻。

 

士兰微剑指LED芯片产量和利润双冠王

       “过去两年士兰微的确非常困难,转型中资金压力大,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技术的成熟期都比预想的要长。但从去年三季度起,公司的经营业绩终于实现了反转,其中杭州士兰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结束了长达10个季度连续亏损的局面。这是公司长期坚持发展主业、坚持自主研发、调整产品与运行结构的成果。由于存货、应收账款等财务指标良好,资产负债率明显降低,公司在集成电路设计、硅半导体芯片制造、发光半导体器件芯片制造这三大主业上均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相信2010年公司业绩仍能保持去年底以来的强劲增长势头。”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向东在日前召开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发出上述感慨。

  今年,士兰微首先将加大对LED芯片制造的投入,切入下游封装业务。为此,公司已启动再融资工作,募集资金主要投入子公司杭州士兰明芯科技有限公司的高亮度LED芯片生产线的扩产项目,使该公司成为士兰微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陈向东特别强调,士兰明芯是国内最具规模的LED芯片制造企业之一,去年成功入围北京天安门广场大型户外彩屏项目,在国庆大典上使用的4块户外大彩屏中,有2块采用了士兰明芯的芯片。公司LED芯片产品定位是高端和高质量,目前产品毛利率甚至比台湾同行都高,另一方面,客户群也越来越认同公司高质高价的产品。长期的技术研发和积累使公司有信心在未来成为LED芯片制造领域产量和利润的国内第一。

 

三花从拼成本到拼技术

       炎炎夏日将至,如果你家的空调能够换上“三花—丹佛斯”新开发的微通道换热器,至少可省电30%。

       在“空调部件王国”三花控股集团旗下的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我们看到了这种神奇的新产品。其独特的设计不但节能,还可减少一半以上的氟里昂等空调制冷剂用量,更加环保,铝代替铜也大大节约了成本,就连空调体积也可缩小三分之一。

       目前,这种微通道换热器基本销往美国,已被美国七大空调企业中的3家所采用,在价格比美国同类产品高出20%的情况下仍供不应求。

       10多年前,“三花”的上一代当家产品——空调用四通换向阀面市时,和国际名牌“兰柯”同样的品质,价格却要低上20%。靠着这20%的成本优势,“三花”最终于2007年将“兰柯”的全球四通换向阀业务纳入囊中,牢牢占据了四通换向阀全球市场60%以上份额,成为全球空调制冷部件的“单打冠军”。

       说起前后这一低一高的“20%”,三花控股集团总裁张道才深有感触:“在外有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内有科学发展要求的形势下,过去的单纯成本领先战略已经难以为继,必须从成本领先走向技术领先。”

       为实施“技术领先”战略,“三花”联手国际一流企业,瞄准行业技术最前沿,抢占国际产业制高点。“三花—丹佛斯”由“三花”和丹麦制冷巨头“丹佛斯”合资成立,双方在技术、制造、市场网络上优势互补,实现了双赢。

       “三花”及时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战略性机遇,将国际顶尖人才揽至麾下,为“技术领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年多前加盟“三花—丹佛斯”的美籍华人黄宁杰博士,是换热器仿真模拟设计领域的全球领军人物,曾获“美国总统发明奖”。他将仿真模拟技术运用到微通道换热器的设计中,不但效率成倍提高,也节约了大量费用。

       在“技术领先”战略的引领下,“三花”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今年前4个月,“三花”实现销售收入22.11亿元,同比增长60.8%;实现利润2.10亿元,同比增长69.4%。

 

优化产品提升终端强化执行 苏泊尔精耕厨卫产业

       近日,2010苏泊尔厨卫大家电年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以“精耕2010”为主题,以“优化产品提升终端强化执行”为要点贯穿始终。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苏显泽总裁的致辞拉开了大会的序幕。苏总裁首先回顾了公司的发展历程,苏泊尔电器的规模过去五年平均增速超过了30%,苏泊尔整体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苏泊尔市场地位进一步增强,通过推出更多畅销的高性价比产品扩大了品牌消费群体,通过精耕渠道扩大了苏泊尔产品的覆盖率,苏泊尔小家电主力产品电饭煲、电磁炉、电压力锅、电水壶居市场第二,且新品类快速发展。

  苏泊尔2010年的多款主推新品还亮相本次会议,其中行业首创的“三环分控”燃气灶技术是行业技术上一次大的突破,将满足高效、节能、易操控的消费者需求,这项技术也将装备到苏泊尔厨卫大家电的高端产品上。与会经销商也对苏泊尔推出的众多新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苏泊尔厨卫家电代理商郑方圆看到2010年的新品之后认为,今年苏泊尔的厨卫电器很有竞争力,烟机方面不但出了侧吸式产品,而且在易清洗等关键技术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而苏泊尔燃气灶今年最大的卖点是不但提高了热效率,而且火力设置了大火、中火、小火和文火四档,这符合国家的低碳节能的方向。而从渠道通路的开发和深耕方面看,不但要对原有市场进行深耕,还会在进入大渠道方面有较大的动作,尤其是在华东区域内,将重点与苏宁、五星等大卖场合作,提高苏泊尔厨卫电器的市场规模。同时,他个人看好今年的装修市场,在2009年大规模的住宅交易的背景下,装修的需求会增加,这对于厨卫电器是一个利好。

       苏显泽在会议上明确了苏泊尔的愿景:引领中国厨房炊具、厨房电器行业的研发、制造;打造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厨房炊具和厨房电器产品制造基地;发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年产25万辆SUV整车合作项目 正式落户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

       “前天投资方已和我们签约,在上虞打造领先于国内其他汽车产业集群中心的创新模式。”13日下午,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许国华说,“一期投资28亿元、征地460多亩建设的年产25万辆SUV整车合作项目正式落户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

       25万辆汽车的产能即使放在整个国内汽车行业也不算小,接近于吉利汽车的年产量。根据年报信息,名列我国前十大车企的吉利汽车2009年销量为32万辆。

       汽车业“隐形巨头”瞄上了上虞

       这次与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签约的投资方是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投资合作伙伴。这家企业对许多市民来说显得很陌生,但在行业内可谓大名鼎鼎,曾在去年尝试创业板IPO。

       据介绍,“同济同捷”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独立汽车设计工程公司,综合能力居全球同行业前5名。去年由同济同捷主持开发或参与开发的乘用车占国内乘用车市场近10%份额,约占自主品牌乘用车31%的市场份额。像吉利、奇瑞、长城、力帆等车企的许多车型就是这家企业开发的(包括著名的比亚迪F6)。

       据悉,上海同济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投资合作伙伴与上虞签约后,将在上虞申请轿车生产资质,提供领先的汽车超级平台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技术,使该项目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及竞争力。一期项目总投资28亿元,建设年产25万台SUV系列整车等项目;二期项目完成后,形成年产50万台规模。

       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跨越

       “同济同捷”作为轿车技术支撑企业,在上虞还另有投资合作伙伴。但基于商业机密考虑,暂时还不能对外宣布投资合作企业的名称。而生产的“SUV”,具体名称也暂保密。

       尽管投资方“犹抱琵琶半遮面”,但该项目无疑将对上虞乃至绍兴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上虞汽车生产线一旦启动,不仅将为现有的汽车配套企业提供庞大的市场,而且会为新办相关企业提供机遇。这将是一次优质产业资本、高端创新技术与黄金发展区域的战略合作。

       对此,上虞一家骨干工业企业的老总这样认为:“我们已与外商洽谈了很长时间,希望上马汽车离合器等生产线,但最终没有成功。‘同济同捷’的落户,又燃起我们投资汽车配件行业的信心,相信今后我们也会吃上‘汽车饭’”。

 

南浔企业构建“节能减排产业链”

      南浔特种电磁线产业基地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在工业主导产品价格低位徘徊,能源、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下,  南浔区的电磁线企业率先积极追逐“低碳经济”,推进“绿色转型”。

      熔炼工序是电线电缆加工工业的重要工序,也是漆包线的节能关键点之一。浙江先登电工器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将原由一个感应器的熔化炉和一个感应器的保温炉组成的二联体炉,改造成由两个感应器的熔化炉和一台一个感应器的保温炉组成的三联体炉,使三相平衡,扩大熔化炉体积,使电解铜可整块投料,节省剪板工序。与此同时,淘汰现有漆包设备中一次催化燃烧热风循环式烘炉,以新型二次催化燃烧烘炉取代。公司副总经理韩拥军说:“以二次催化燃烧先进的漆包线工艺替代原有的漆包线工艺,优化了生产工艺,从而使漆包工艺吨电耗从1500度下降到500度,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益。”

      在南浔,还有为数不少像先登这样的企业,通过加快推进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据,初步核算,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4%;“十一五”前四年,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9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93%,完成时序总进度的90.01%和118.3%。

       “硬件”建设加上“软件”管理,政府推动加上企业用力,南浔区节能减排这场攻坚战打得有声有色;既做好“加法”,又做好“减法”,使南浔区的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形成了一升一降的鲜明对照。

 

开化一批新生产线进硅谷

       浙江嘉毅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5MW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还没投产,公司已着手订购新生产线。“产品还没出来,今年的订单就已满,市场催我们加快步伐上新线。”5月15日,公司总经理方为仁说。

      “投资者信心很足,全县今年将新增单晶硅炉127台,增加75%。”县经贸局负责人说,仅一季度全县单晶硅销售收入同比就增长了156.9%。前年,因市场和价格双重挤压而导致近60%的单晶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称为浙西“硅谷”的开化县,积极谋划借机提升,向现代产业集群迈进。去年初,该县建立“2+6”产业体系,成立光伏和有机硅产业领导小组,与浙大合作,制订硅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开化重点发展以硅橡胶、太阳能电池片、有机硅中间体为主的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产品,引进光伏、电子通讯等硅材料下游产品。眼下,不仅太阳能电池片生产企业加速建设,4家LED企业也进驻开化。本地企业开化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也投资4亿元,实施氯资源循环项目,延伸产业链,往下游终端发展。而浙江矽盛电子有限公司,则准备发展多晶浇铸和下游产品电磁片两个新项目。

  县里出台产业高端化的项目财政贴息、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政策措施,扶持硅企业“龙头”做大做强、集聚发展,带动硅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已分别成为开化单晶硅、有机硅的产业龙头,万向硅峰单晶硅年产量已居全国同行业前5位,在分立器件材料方面,国内市场覆盖率已达到30%。

  众企业也更注重加强管理、加快技改、抱团联合,练好内功。去年9月,依托硅电子产业协会,万向硅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新组建昱达外贸有限公司,对30多家会员企业所需生产原材料,进行统一采购和分销,构筑了产品质量的“防护网”。

 

对接汽车整车零部件产业 萧山想要做大汽车产业

       5月18日,萧山汽车产业配套对接会上,吉奥汽车与萧山本地的万向集团、亚太机电、远翅塑料等三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今后,三家零部件企业将为吉奥汽车配套20多种零部件产品。另外,萧山百家零部件企业,也现场与东风裕隆、吉奥、万向电动车等四家汽车整车企业进行了现场对接洽谈活动。

  萧山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今年1-3月,21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18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3%。

  目前,在萧山35平方公里的大江东汽车产业园内,已有吉奥汽车、青年莲花轿车、东风裕隆纳智捷乘用车、吉利汽车等整车项目或投产、或建设中。另外,全国首家获得电动汽车“准生证”的万向电动汽车也已开始产业化批量生产,纯电动商用车(10-12米)一期年产能为1000辆。万向集团在未来十年还将建一个8至10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城,打算投资500多亿。

  按照萧山整车汽车企业的年产规模,东风裕隆汽车乘用车项目一期24万辆,一期一阶段12万辆,青年莲花10万辆轿车,吉奥汽车15万辆微型汽车。这些汽车整车项目,计划2009年底到2011年陆续投产上市。其中2009年11月底投入试生产的吉奥汽车,目前已形成单班日产150台的规模。

  《萧山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培育规划》提到,到2011年底,萧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产值达到1150亿元,其中整车的产值达到450亿元,零部件产值达到700亿元。另外,整车的产销量达到40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达到1000辆。届时,汽车产业将成为继化纤纺织之后萧山第二个千亿产业。按照整车销售额带动配套产业销售1:1计划,450亿整车销售将带动450亿的零部件等配套产业销售。

        萧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已发展了30年,已累积了一定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当然还有区域优势。去年出台的《进一步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在重大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国内首台(套)、关键零部件互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目前,萧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13家,专利共707项,共起草发布了国家和行业标准18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不足,在对接会上,整车企业提供的本地配套零部件目录中,存在一些零部件产业的空白,如行车记录仪、汽车爆胎自动制动系统、车载多媒体收放机等。不过,在萧山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升级培育重点研发计划中,行车记录仪、车载多媒体收放机等都已列入了研发项目。

  今后,萧山将打造汽车产业十大核心企业,即万向、东风裕隆、青年莲花、吉奥汽车、中国重汽杭发、前进齿轮箱、依维柯汽车变速器、亚太机电、万达方向机、远翅集团。

 

绕道贸易壁垒 浙江紧固件行业国际形势利好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紧固件总产量将达到600万吨以上,预计出口目标定为300万吨,标志着中国将成为世界紧固件制造中心。

       从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中国和东盟六个老成员(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除了货物贸易之外,双方服务部门的开放水平也有进一步的提升,投资政策和环境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更加稳定和透明。随着我国与东盟之间基本实现自由贸易,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会显著提高,双方之间经济一体化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自从欧美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中国出口五金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尤其是2009年,像浙江广东多个五金制造业基地因为双反造成的损失达上亿美元。特别是对浙江紧固件等,影响尤为巨大。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建成给成员国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使双方关税从10%左右降到0.1—0.6%,无疑对五金企业的投资贸易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还会行成一体化的自由贸易投资市场。从欧美市场转战东南亚,没有了贸易壁垒,少了关税,富裕了东盟成员国的五金业。

 

欧盟对我国提升洗衣机出口要求

       近日,欧盟连续出台规定,要求我国提升洗衣机和洗碗机的出口标准。据悉,本次欧盟通报涉及洗衣机和洗碗机两类产品,主要针对产品的生态设计和能效标签。

       欧盟的法规草案中,对家用洗碗机的生态设计规定了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包括标准程序、关机模式及待机模式下的能耗及主洗涤程序运行的程序时间、水电能耗的指示性信息等。在能效标签方面,则要求必须标示能效等级和脱水效率等级,并附有复杂的图样模板。同样,通报的法规草案也对家用洗衣机的标签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设计和内容,并提出了有关家用洗衣机技术文件和微缩胶片方面的具体要求。

       该法规的拟批准日期为2010年9月,并将在公布后12个月实施。这意味着,我国的出口企业必须为产品的能效、性能检测以及生态设计咨询支付高额费用,再加上开展设计改进、工艺优化等方面的投入,生产成本将大幅提高,企业面临巨大的出口压力。

 

机电产品出口零利 国内出口企业受困欧元贬值

       半年前1欧元兑换人民币在10元左右,目前只能兑到8.4元左右,贬值的幅度约为15%。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任何一国的汇率变动都可能对其他与之有贸易往来的国家造成影响,此次亦不例外。欧盟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占中国贸易规模的16%,因此半年来欧元的贬值,对中国企业造成了重大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的温和复苏,以及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同时考虑去年基数低等因素,今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而就在今年广交会期间,中国机电商会对296家企业进行的调研显示,虽然机电行业产品成交价格平均增加了8%,但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等上涨,其成本平均上升了10%。近期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个百分点。欧元贬值更让机电产品的利润水平雪上加霜。

       面对欧元持续走软,中国出口企业将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也受到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机电企业不得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来降低损失。

 

省域出口商品直通放行减免企业670多万

       自2010年1月1日起,到目前为止,浙江省检验检疫局内已共有直通放行企业1633家,2010月1月1日到4月30日止,共出口直通放行批次22591批,金额共7.89亿美元,主要产品为鞋类、纺织品、机电产品等,直通放行模式通关可以为每批货物平均节省费用200—400元,通关时间可以缩短0.5—5天。按每批货物平均可为企业减免300元计,共为出口企业减免677.7万元。

  据了解,2009年12月4日,浙江省检验检疫局与宁波检验检疫局、杭州海关、宁波海关在杭州共同签署了“浙江省域出口商品通关单直通放行”协议。根据协议,自2010年1月1日,报关地海关凭产地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通关单放行,出口商品不再在口岸报检、查验。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根据风险评估和举报线索等信息实施监控,必要时实施核查。

  “形象地说,就是把过去口岸内地两个环节变为一个环节,真正实现一次报检、一次检验检疫、一次放行,通检效率大大提高”,浙江检验检疫局副局长戴永华说,“这项制度对缓解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帮助企业应对难关,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着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