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大爷卖电机:年入162亿,全球第一,港股上市!
2025-08-25 09:47:24

从工业电机巨头到人形机器人(20.600, 0.19, 0.93%)核心部件供应商,这家市值逾500亿的浙江企业正带着七类全球第一的电机技术奔赴香港资本市场。

8月13日,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作为已在A股上市20余年的电驱动系统龙头企业,卧龙电驱(32.800, 2.42, 7.97%)此次谋求A+H双重上市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已为国内旗舰人形机器人企业批量供应以无框力矩电机为基础的关节模组,成为国产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替代的关键力量。

- 01 -

卧龙电驱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卧龙电驱)创始人陈建成,1959年生于浙江上虞,1984年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

1984年,他和五个伙伴在浙江绍兴上虞县蒿坝乡的卧龙山脚下,凑了5多万元,在一个租来的破旧厂房里,创办了上虞县多速微型电机厂(卧龙前身)。

1990年代,卧龙电驱开始涉足日用电机,如空调、洗衣机里的小电机。进入21世纪,他们瞄准工业电机和高压电机,服务于电力、冶金、石油等重工业。2002年,卧龙电驱上市,成为国内首家A股上市的民营电机企业。

- 02 -

但陈建成的野心不止于此,卧龙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全球大收购”。

2011年,收购奥地利ATB集团:这是卧龙国际化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步。

ATB是欧洲百年电机品牌,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欧洲市场渠道。这次收购,让卧龙一举拿到了进入欧洲高端市场的“门票”。

之后,连续收购意大利SIR机器人公司、英国Brook Crompton等:这些收购帮助卧龙补齐了在工业自动化、特定细分市场的短板,使其产品线迅速丰满。

2018年,收购通用电气(GE)旗下小型工业电机业务(SIM):这笔1.42亿美元的收购,在当时引起了全球工业界的震动。

GE的SIM业务在北美市场拥有超过百年的品牌历史和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在NEMA(美洲电机标准)电机领域是绝对的王者。

通过这次收购,卧龙不仅获得了技术和品牌,更是一夜之间成为了北美NEMA电机市场的领导者。

2018年,它还成功进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领域,成为比亚迪、特斯拉二级供应商。

截至目前,卧龙电驱已建成三个海外区域总部、五大研发中心、45家全球工厂,全球化品牌触达100多个国家及地区,真正实现了“全球设计、中国制造”或“当地制造、服务当地”的全球化战略。

财务数据显示,卧龙电驱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142.66亿元、155.67亿元和162.4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39亿元、5.53亿元和8.32亿元。

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实现收入80.31亿元,净利润达5.4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4%。

利润高增长源于多方面因素:公司摆脱了此前因持有红象股份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影响;同时受益于国家设备以旧换新政策,工业电机需求回暖。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2025年上半年达到24.64%,净利率提升至6.82%。

- 03 -

卧龙电驱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成为此次IPO的最大看点。公司从2010年开始布局机器人组件,2015年通过收购意大利SIR公司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

2023年,公司进军具身智能机器人组件领域,重点开发空心杯、无框力矩等关键电机技术。

2025年3月,与智源机器人实现双向持股,深化零部件及模组合作。公司开发出自由度超过10个的灵巧手产品,并布局外骨骼机器人领域。

目前,卧龙电驱已建立完整的产品矩阵,涵盖关节模组、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核心部件。招股书显示,公司已为国内旗舰人形机器人企业批量供应关节模组,灵巧手体系产品进入试点部署阶段。

- 04 -

根据招股书,此次赴港上市募资将主要用于五大方向:扩大公司产能及提升生产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全球研发实力;加强在电动航空及机器人组件领域的投资;发展全球销售及服务网络;补充营运资金。

公司特别强调将把握机器人电驱动领域的巨大市场机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人形机器人电机市场规模2029年将达287亿元,2035年将超过1870亿元。

在传统业务方面,公司计划继续巩固在防爆、工业及暖通电机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同时借助政策红利推动业务增长。数据中心电机市场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超过42%,将成为暖通电机业务的重要驱动力(10.020, 0.62, 6.60%)。

卧龙电驱的全球化布局已初具规模,在全球拥有45家工厂,包括位于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家的14家海外工厂。此次赴港上市若能成功,将加速公司在电动航空和具身智能领域的战略扩张。

招股书中明确表示,公司计划将募资净额用于加强在电动航空及机器人组件等新兴领域的投资。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爆发前夜,这家掌握核心关节电机技术的中国企业,或将在全球电驱动系统领域赢得全新话语权。